早教机器人定位在学龄前的0-6岁儿童,主要功能为对儿童进行场景式陪伴,辅以讲故事、播放音乐、语音互动等内容。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中0-6岁儿童已有约1.3亿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0%,预计未来10年还将新增人口1.9亿。市场上早教机器人的单价为几百至几千元人民币不等,按照目标客户数量与平均客单价相乘,可以得出千亿级的市场规模。
与庞大的市场规模相比,目前早教机器人市场渗透率较低。国内早教机器人产品面市时间集中在2015年和2016年,行业面临着消费习惯尚未养成、硬件和人工智能技术不成熟、产品同质化高、内容缺乏创新等问题。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市场层面来看,整个赛道中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明星企业。
李紫贵,是早教机器人赛道中的又一名参赛者。2015年,他创立了深圳市友悦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两年间推出了针对0-1.5岁儿童的伊娃X6、和针对3-6岁儿童的雅奇X9两代早教机器人产品。这个朴实低调的年轻人,安静腼腆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笃定的心。他自成体系的商业逻辑和产品方法论,让他浑身散发出自信的力量。这种自信和底气,来源于他对未来的判断和对规律的把握。所以在一片喧哗中,他能够排除外界干扰,冷静地保持着他自己的步调。
1、谈团队:亲历中国电子行业10年变迁,更懂硬件
记者:友悦宝背后是怎样一个团队?
李总:我们团队概括起来有个最大优势,就是更懂硬件。
我从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毕业后就去到一家全球顶级的手机公司工作,从底层员工做到中层管理者,在深圳一待就是10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智能硬件从业者。
这10年里,我一直从事产品管理方面的工作,亲历了中国主要电子产品的演变过程,像MP3/ P4播放器、MID、平板电脑、功能手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OS以及产品线的管理,也参与并主导过这家公司从市场营销、产品规划、企划设计、广告设计、媒体推广,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到公司的组织变革、研发变革、公司战略的发展等。
而且我的合伙人也是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在我原来的公司有十多年的研发管理经验,他对产品从硬件到软件,从品质到生产,从结构到元器件管理等全方位的事务有很强的把控能力,所以我邀请他加入进来。
记者:更懂硬件能带来哪些优势呢?
李总:我认为可以把这个优势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体现在成本控制上。比如说,我们在某些产品局部的研发只需要十分之一的成本,就是说别人需要10万做的事我们只需要1万就能达成。这是因为在原材料的选择、方案的设计、以及生产的管控上、我们能够大幅减少损失,少走弯路。
首先从基础的技术评估出发,我们对一个目标能不能达成、怎样达成、以及达成的效果如何,会先做一个合理的评估。就拿开模这件事来说,因为我们在开模前的外观评审、结构评审等方面有过去这么长时间的积累,对这个过程足够了解,所以可以一次性把它“开”好,并保证在拿到客户手上的时候是靠谱的,而不需要重复开模多次,浪费成本。
可以说,“我们更懂硬件”是我们团队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也是我们的基因。
第二方面体现在技术评估以及对用户需求的判断上。我们听过一些失败的智能硬件案例,比如说有人想做一个陪伴机器人,它的功能设计就是在家里面小孩跑到哪里它就追到哪里。这里其实会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因为孩子的行动轨迹是随性的,你根本没法预测和判断。要实现孩子走到哪里就追到哪里,需要涉及到物体识别、追踪,以及动作控制等多项技术,这个看似简单,但要在目前的技术上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毫不客气地说,这个技术的实现难度可能比导弹拦截系统还要大,不是有几千万研发就能在一年之内出结果的。
我们认为这就是对硬件不专业、对技术不专业的典型案例,而且它的不专业还体现在对用户需求判断的不专业上。
因为就算最终技术上是实现了,对用户的作用也不明显,让家长感受不到对家庭的帮助。我们作为一个家庭的家长,在决定购买前肯定也会想,我们要这个陪伴的功能有什么用呢?它能带给孩子什么好处?所以我们认为这个项目在开始前就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它并没有找到一个用户的需求点并且满足它。
所以说做硬件一定要有自己的方法,否则投资风险会很大。
第三方面体现在对未来用户需求的洞察上。这里再举一个例子,现在智能硬件行业有一种新的聊天功能,就像很多手机里的SIRI一样,可以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聊天。它的技术原理就是搭建一个服务器,然后用户在客户端把聊天内容传到服务器上,再由服务器反馈一次信息来完成用户与机器之间的聊天。
目前很多厂商都能做,但要真正把这个技术应用于早教领域,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个厂商给出过好的解决方案。因为这个聊天功能并不能直接给用户带来价值,这就好比大家都知道韭菜是个很好的蔬菜,但还没有一个厨师找到把这个韭菜炒成一盘菜的方案,但是我们作为用户的话,要的是这盘菜,至于说是你是韭菜还是萝卜还是西红柿,用户是不关心的。
乔布斯的伟大就在于,他看到日本施乐公司的鼠标之后,就能想到把它搬去电脑上实现,从而造就了一个从技术实现到产品实现的伟大案例。那么现在人工智能革命性的转折点就在于,目前已经有了可以实现语音智能互动的技术,但还没有哪家公司或个人提出过一套创意和解决方案,能够让这项技术普及进入全球的百姓家庭里。
这也给我们公司带来了全新的机会,因为我们公司正是切入人工智能早教领域,也正在积极探索这么一个解决方案,如果我们能成功地把我们的技术嫁接到产品上,那我们公司就能像全球那些优秀的公司一样,对科技和教育领域产生巨大的价值。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改变全世界对早教服务的体验,也让我们和全世界最优秀的公司站在同一个高度上。要抓住这个转折点,依靠的已经不是公司的资金实力和过去的积累,而是依靠对未来用户需求的洞察。
记者:对“语音智能互动技术在产品上实现并普及”您怎么看?
李总:目前即使是像腾讯、百度这样的互联网科技巨头,也没做出过一些好的智能硬件并带到市面上,归根结底是因为创始人的基因。马化腾、李彦宏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软件和互联网,对硬件天生的热度就不高,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去做。这也让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我们的优势在于,经过前两代产品的研发,我们在深圳珠三角地区已经积累了智能硬件一整套完善的相关产业链,我们拥有一个产品从研发到量产,再到市场投放的完整闭环。未来我们的智能硬件或许可以搭载像BAT这样的国际大公司的软件和服务,如果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再结合现在社会上比较靠谱的资源,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硬件蓝海的机会,我们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将是巨大的。
2、谈初衷:优质的早教才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
记者:刚刚我们聊到了友悦宝在智能硬件方面的优势,现在能不能请您说说当初决定要做这款产品的初衷呢?
李总:曾经有一位宝宝的家长对我们说:“只要你们能做出好产品,我们绝对愿意花钱买单。”这反映了中国现在绝大多数家长的心态——如果一个孩子在小的时候专注力就得到了培养,也许他上高中以后就不会因为坐在最后一排而走神。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孩子6岁之前对其投入,在未来产生的“剪刀效应”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随着社会的快速迭变,很多孩子因为在小的时候缺少陪伴,长大以后会呈现出一些孤独心理和社交恐惧、在工作时不能跟团队做好配合,遇到问题也不会主动寻求帮助,严重的甚至产生自闭倾向,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学前。而目前行业内对学前教育这一领域也缺少投入和研究,这也是未来行业内能容纳更多公司的机会。
学前阶段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感知力、认知力、创造力和探索力,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许多家长的认知也是很片面的:他们认为一个小朋友只要能背唐诗、识汉字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而在德国,一个孩子聪明与否从来不是看他会不会背书或者背词,这和中国的评判标准截然不同。但现实却是,德国孩子的创造力非常惊人,德国人在诺贝尔奖忠的占比超过了50%。所以我们相信,要有优质的早教,才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
但是中国的现实是,许多父母上一代都是“乡下”的,现在虽然房子是进城了,但是思维还没进城,这就导致新一代的爸爸妈妈们迫切地需要借助工具来教育孩子。比如当孩子问到“天为什么是蓝的”,“中国和南海为什么会有争端”这种专业性的问题时,爸爸妈妈的知识库恐怕就不够了,也没有时间去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时就需要这么一个机器人来到家庭中,帮助父母承担一部分的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把孩子和爸爸妈妈连接起来,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早教桥梁。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小孩在孩童时期就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和引导,性格、社交能力都不差,那么在他长大之后就不会得社交恐惧症,而大部分的根源都是在小学一年级之前就植入到孩子的大脑里的。所以我们认为做早教机器人只要对人类社会、对教育、对中国下一代的未来能够有帮助,哪怕只是一点点微小的帮助,都是值得的。这一点点微小的帮助,对整个社会的教育推进会产生蝴蝶效应,它的价值将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不仅仅是公司的经济效益这么简单,而是对全世界、对整个民族都有价值。这就是我们的初心,也是公司存在的意义。
3、谈研发:只有坚持原创才有未来
记者:研发能力代表了一家科技型企业的核心能力, 友悦宝在研发方面是怎么做的呢?
李总:说到研发,可能就需要谈一谈我的观点了。我们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坚持“原创设计,自主研发”的八字方针,这是我们最坚持的事情,也是公司经营的基本理念。这注定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但我们相信就像红军长征一样,终有一天能到达光明的彼岸。
我们不求快,不希望公司爆炸式地增长,反而更追求一个原创设计。因为抄袭是没有未来的,可能一次两次能抄袭得很风光,但时间长了,公司还是没有自己的灵魂。只有自主研发才能打造核心竞争力,让我们的产品获得千万家庭的认可。这就是我们对原创设计和自主研发简单的理解。
4、谈方法:用户体验是唯一导向
记者:那么在自主研发友悦宝的过程中,是否有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李总:通过收集前两代产品成百上千的真实用户的使用反馈,我们总结出了中国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核心诉求首先就是安全,所以我们也在研发过程中把产品的安全性放在首位。为此我们特别采用了日本东芝昂贵的硅胶塑料,以确保产品在与孩子的皮肤接触的时候不会有任何的伤害,这种塑料在行业里是几乎没有使用的。
家长们的第二大诉求是“寓教于乐”。同时我们也发现,家长们对于学前产品的需求和针对上小学一年级后的产品需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学前产品,家长希望是一种“益智类玩具”,让孩子在感知、认知、创造力等方面有一个健康的发展,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独立、价值观完整的孩子,这也是家长的核心诉求;而对于上小学一年级之后的电子产品,家长们追求的是学习成绩的提升。我们对这两种需求的界定是非常清楚的,这种界定对我们的产品开发也很关键,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不能把学前和学后杂糅到一起,要保证产品的定位始终清晰,否则可能最终会失去用户对产品的认可。
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以用户为导向”。我们做产品时一定会研究客户有什么需求,这是我们在动手之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比如在孩子对手机屏幕和电视机已经有高度依赖的情况下,家长反而喜欢没有屏幕的早教产品,可以帮助孩子摆脱对手机、平板等的依赖。通过与孩子一起收听儿歌、故事、英语,以及百科等类别的内容,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模仿这样的行为,并在过程中与父母分享,这也正符合家长们寓教于乐的核心诉求。
记者: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您是怎么理解和判断用户需求这件事的呢?
李总:我觉得首先应该搞清楚用户到底是谁,然后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需求。这里有一个做产品的案例:某公司做狗粮产品,在销售之前已经给大部分的员工试吃过,大家都觉得挺好吃的,但产品在上市后一直卖得不好。这里不讨论他们的推广和促销手段,单从产品本身出发,狗粮当然是给狗吃的,让员工体验过觉得好吃,能代表也适合给狗吃吗?
现实中有很多公司也陷入了这样的误区,就觉得我们这个产品挺好的啊,为什么会卖不动?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去充分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只是主观臆想出一种“用户需求”,认为“我卖的肯定是大家喜欢的”,而忽略了自己理解的需求其实是一种“伪需求”。
其实我们现在的家长们就需要一款音质好,同时内容也丰富的产品,可以在孩子在家时播放内容让孩子模仿和学习,这是我们从大量用户反馈中总结出来的根本刚需。但现实是“音质好”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之前我们已经研究了市面上100款同类型的产品,发现其中有95款在我们听来“都是噪音”,感觉听了2分钟就想把它关掉,仅仅只是做到了有声音,却不能让用户感到“悦耳”。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定的市场空间。所以我们希望做市场上同价位产品中“音质最好的那一个”。
5、谈细节:不惜一切达成想要的样子
记者:友悦宝X9我们使用过程当中很突出的感受就是音质特别好,怎么做到的?
李总:要做到音质好,首先要搭载一款靠谱的主控,主控就像人的大脑一样,是最重要的。如果选择了一款主屏解码比较低的主控,那么就注定音质好不了。在这件事上我们也有自己的背景和优势——我和我的技术团队曾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做过全球最好的MP3播放器,在以前市场上播放器普遍卖99元的时候,我们公司能卖到999元。我们知道“好音质”是什么样的,也愿意为这个目标去努力,所以我们在音质的打造上很有把握。
雅琪X9所用的主控就是行业内首发的,我们也是智能硬件领域内第一个使用这款主控的公司。这是我们的独特性,也算是我们在选择方案时的魄力。因为如果要首发一个芯片,就意味着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产品研发后可能会因为不稳定而上不了市,极大地浪费研发资源和研发费用,但最终我们还是甘冒风险选择了这样一款主控,因为我们的初心就是要做出有好音质的产品。当然最后收到的用户反馈也是不错的,不少客户都反映说我们的产品音质真的很好,是所有购买的产品中音质最好的。
实际上我们的人声听起来解析度甚至比同性价比的专业音箱音质还要好。因为我们在研发之前就树立了一个目标,如果我们的客户需求是60分,那么我们就要做到90分甚至是92分。虽然我们也知道要做到100分是不可能的,但做事情一定要有工匠精神,这也是我们在追求音质这个目标上所思考的。很多公司觉得追求这些细节没有必要,但我认为细节其实非常非常地重要,细节才是最根本的。就好比我们做饭,如果我们不追求音质,就像是做饭没放盐,根本问题没解决,不可能好吃的。
也有很多人虽然知道音质要好,但他们却没有去做,只想通过搞个噱头,用一种“貌似世界上最领先”但实际上不能让用户感受到的服务来应付。这也是我们公司和别的公司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不会采用敷衍的方式,而是追本溯源回到问题本身,研究用户的本质需求是什么。这是我们对用户的认知和对自身的思考,也是我们坚持选择最好的芯片的原因。
还有就是我们采用了行业内最好的喇叭,我们的喇叭工程师和供应商,都是有十几年专业经验的合作伙伴,为了把喇叭调整到最佳状态,工程师一连熬了好几个通宵。我觉得他调喇叭的目的已经超脱了赚钱本身,于是在追求好音质的目标上大家达成了高度的共识,供应商也愿意在我们的销量还没有成规模时保持合作。换句话说,我们的合作伙伴其实是被我们的目标和诉求所打动的,这让我们觉得非常难能可贵。
其实我们的音腔也比较不错。所谓音腔就是声音要有个腔体,这样才能发声。我们搭载的是双层音腔,腔体的厚度几乎是别人家的两倍,所以我们的音质无论在高音还是低音时都能保持清晰,并把人声和乐器声区分开,让人声听起来无限接近于现实中的人声,就像在欣赏一场音乐会一样,非常地通透。
不止这些,我们的产品还有独立的音频解码功放,独立音频解码的好处就是让音质听起来清晰而不浑浊,饱满而不模糊。浑浊模糊的音质就像在看带马赛克的图片,听起来很难受。清晰饱满的音质则像在欣赏一张高分辨率的图片,让人精神饱满。其实我们的耳朵比眼睛更敏感,这也是我们对产品执着追求的所在。
记者:除此之外,雅奇X9还有没有哪些亮点?
李总:我们还有独特的原创双振膜设计,能增强音质和低音效果,这个技术原理体现在我们机器人的两个手臂上。因为机器人双臂的原材料是软性的硅胶,形变系数比较大,那么空气在流动时与硅胶碰撞就会加强低音的效果。我们在各种小细节上坚持有特色的原创设计,这也是我们的用户能够感知到的。
一款产品的音质好坏,主要体现在播放的时候,为了让儿歌听起来富有乐趣,我们还增加了KTV灯箱效果。通常我们去唱歌的时候,灯效跟声音是完全合拍的,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感通过灯光就能展现出来。出于这个灵感,我们的产品在播放音乐的时候,灯光的颜色变化也能跟声音的节拍保持一致,跟之前一样,这个小细节也是为了改善用户体验,而且也是全球首创。
试想一下晚上一家人在客厅里的场景,一般都会把大灯关掉,开比较弱的灯光。当孩子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在陪孩子听歌讲故事的时候,小机器人可以帮助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让整个客厅就像KTV一样,这个效果很受宝妈们欢迎。
记者:x9的跳舞功能,好像是目前行业里首创的?
李总:虽然我们的产品音质已经很不错了,然而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是要用什么来吸引小朋友,让他和他的父母相信,小机器人对他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也把用户需求的研究领域从音质延展到了舞蹈。
小朋友们都善于观察,对周围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正是通过对周围不断变化的事物的探索,才能从中学习和成长,这是一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孩子对艺术有一种天生的喜好,但我们认为光通过声音熏陶还不够,更要在行为上影响孩子。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行为习惯大多来源于对外界的模仿,于是我们想到了“让音乐和舞蹈相结合”这种产品模式。
为了做到专业的舞蹈效果,让舞蹈成为孩子的一种“乐趣”,我们从一开始就选择专业的舞蹈老师作为舞蹈动作的编辑,邀请拥有多年舞蹈教学经验的老师参与规划舞蹈产品,这也是我们的与众不同之处。由于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任何公司或个人把这样的想法付诸实践,也没有可以提供借鉴的案例,我们就开始自己琢磨运动的特性。
我们先是自己去看舞蹈视频,看跳华尔兹的演员是怎么跳的,然后把这些动作记录下来,但我们的机器人没有这么灵活,不可能像华尔兹演员这么跳。于是我们在舞蹈老师身上绑一些感应器,再让老师模仿真人的舞蹈动作,用这样的方法把整套动作模拟出来。我们模拟的还有专业舞蹈演员的动作,这些看似简单的转身动作,实际上是和舞蹈老师的表演动作相结合后形成的。所以我们X9的舞蹈动作,也涵盖了全球22种不同舞蹈的风格。
也许有人会认为舞蹈对小孩起不到什么明显的教育作用,但我认为培养孩子对事物的兴趣的意义远远大于逼着他去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就是让孩子对舞蹈有最初步的接触,如果孩子感兴趣,那么这对他来说可能就是一辈子的爱好了。这个价值不是花一点钱就能买来的。
我们当然不是为了要教孩子跳华尔兹而去研发这款舞蹈产品,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感觉,在这个基础上促使他和父母一起探索“什么是华尔兹”、“为什么机器人会跳舞”。我想这就是早教的核心意义,远远大于产品本身。这一套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公司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未来无论我们用这套方法去做任何产品,都不会有重大的失误。
记者:语音指挥机器人的行动也是X9很有意思的一个功能,这是你们在语音互动应用上的一种尝试吗?对早教的价值又在哪里?
李总:当下智能硬件领域的聊天技术还不完善,机器的知识库还没实现真正的智能,无法满足人和机器人聊天的需求。举个例子,有款机器人产品,你问它“苹果是什么?”它会回答“苹果是一款手机”,但苹果首先是一种水果才对啊。作为一家负责任的早教公司,我们还不能把这种半成品推向市场,这对社会是不负责任的。
但技术不成熟有技术不成熟的解决方案:我们发现小孩子在跟机器人互动时会产生很强的控制欲望,他经常会想:我经常被爸爸妈妈指挥,什么时候我也能像个小大人一样去指挥呢?所以我们创造出了一款“听小主人指挥的机器人”。
这是一个由原始idea演化而来的功能,灵感来源于《拯救大兵瑞恩》中人与机器人互动的场景。电影中这位士兵需要被解救出来,而小主人则扮演施救者的角色,这样我们的机器人和小主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主人拯救机器人”的联系。应用到具体的场景中就是:机器人原本在客厅里,小主人想要睡觉了,就把机器人叫到卧室里来。在这个过程中,小主人与机器人之间就产生了互动,并且对机器人有了一种感情连接,接下来我们只要让机器人“听小主人的命令”,那么就完成了一套完整的场景设计。我们做产品都需要把构想联系到场景中来,这样才有可操作性。
以前人机互动都是需要借助遥控器的,而现在通过语音控制就能完成,这个功能一推出来就特别受小朋友们的欢迎。有一次我们去幼儿园,小朋友们正在拍合影,当看到我们在操场上演示机器人时,四十多个小朋友一下子全部围上来,想要指挥这个机器人,连拍合照的老师都搞不定了。可见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对机器人是非常好奇的,可以促使他自己主动去思考。
这样我们就能通过这种产品把孩子从手机和电视的世界里拉回现实的三维世界来,而不是让他一直待在屏幕中的二维世界里,这样很容易产生孤僻。如果孩子都是通过能运动的无人机、机器人来和小伙伴一起玩的话,就能走进生活,不再沉迷于虚拟世界,避免产生网瘾和性格问题进而走向极端了。
记者:都说李总是个细节控,是这样吗?
李总:其实我们的产品就是专注于各种细节,如果说要做到完全区别于其他同类别产品是不太可能的,毕竟颠覆世界的技术一个世纪才出那么一两个,比如蒸汽机、比如电灯。留给我们可开发的空间其实更多是细节——把各种小细节做到极致,让用户无可挑剔,这就是我们的产品观。
但我们也不能光看用户的表面反馈,因为我们不可能在用户反馈了1000条意见后把这些意见全部综合进产品里,我们的做法是从天猫、京东等平台的所有用户评价中总结提炼出TOP3的用户本质需求,再集中力量满足它们——做一个2C公司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要能从1000条反馈里面找到最本质的千分之三。
我们做产品时经常会不惜一切代价去达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记得当时为了方便孩子们携带,我们在产品的头顶上设计了一个环给孩子提着,但因为初次设计的时候把环设计得短了一点,导致孩子们在玩的时候会有把环拧断的风险。虽然我们知道100个用户中有80个都不会拧断它,但还是在出货前毫不犹豫做出替换决定并立刻开模重做。虽然我们知道重新开模就意味着巨大的浪费,这对一个早期公司来说要冒很大的风险,但一想到用户将拿到的产品是有保障的,我们凭着对用户负责任的态度也得重做。一般来说只有大公司才有实力敢这么干,但当我们发现第一批投放到市场上的产品有相同的风险时,我们立马就替换了。
我们在产品外观的设计上也是这样。之前一位资深专家建议我们,小孩子用的产品最好不要有螺钉孔,不高档也不安全,万一螺丝生锈掉出来也容易诱发各种问题。虽然只是随口的提议,但我们也认为很有价值,因为这样能让产品更漂亮,更安全,也是用户们的本质需求。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定下目标:不把螺钉孔露在外面。虽然我们见过成千上万的玩具都是有螺钉孔的,但我们做的是一款早教产品,追求就不该是廉价中低端的。所以我们的设计,前后改了十多个版本,最终呈现的就是一体化,且没有孔的。
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只要持续追求某种效果,就一定能够达成。也给了我们信心,未来一定能一步步接近西方那些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公司。
6、谈愿景:这是一件可以干50年的事业
记者:那么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从事这项事业呢?
李总:我创立友悦宝之前,在原公司的待遇已经很丰厚,还有公司的原始股份。能放弃一切全身心地去做这件事,还是因为要追随梦想吧。我们想做的是在未来几十年内都会持续的事业,做好产品回馈我们的用户,而不是为了实现买房买车这样的短期物质目标而守住一份工资,这是我们认为最有价值也最有乐趣的事情。事业做好了,物质目标达成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不要去追求利润,而是让利润追着公司。“我以前的老板说这句话时我并不理解,但现在我越来越相信了。
记者:您怎么看人工智能的未来?
李总:我们发现苹果微软谷歌等公司能做出非常伟大的产品,为什么国内的企业做不出来或者不准备去做呢?那是因为一开始没有这个设想,总是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间找不到平衡,没有更高远的目标牵引着企业一步一步走得更远。
未来机器人能够把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将不再是劳动。虽然这事不知道哪天会实现,但终将会实现。这样的愿景,能驱动我们30年、50年一直坚持着做下去。
乱世出英雄,没有竞争就没有进化。谁能成为智能早教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还尚存悬念,当这个市场还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时,也是最充满想象力的时候。无论表象多么喧闹,市场最终会垂青于保持初心、行事有“道”的人。聊天结束后的某天,无意中翻到李紫贵的朋友圈,有张早上刚刚发的图片:一个人站在水天交接的地方,仿佛在独自思考着什么,画面流淌着宁静致远、空旷纯粹的气质。上面配着他写的文字:
本分,就是在面临压力、诱惑的时候,能够回归到事物的本源,做正确的事情,例如:经营公司,必然会遇到亏损,本分的做法是,坚持用户导向,坚持品质原则,不忘初心,让利润追着公司,而不是立刻追逐利润,这么高深的理论,我花了10年学习,又2年践行感悟,目前仍然只记住这个公式,具体解题还待时间。
相信时间自会给他和他的机器人们答案。